2025
六月

23

45

【通谕全文】| 第二章:创造的喜讯(#62-#100)

1231231

第二章:创造的喜讯

62. 既然此文件是写给所有善心人士,为甚么本章要讲述信徒们的信念呢?我清楚明白,在政治和哲学的领域中,有些人坚拒接受创造者的存在,或认为其存在与否是无关痛痒的,因而将宗教对整体的生态和人类的完全发展所能作出的丰厚贡献,斥之为非理性的;也有人视宗教仅仅为可容忍的次文化。然而,科学和宗教,虽各有其独特的方法来理解现实,双方仍可进入密切而有成果的交谈。

I. 信仰的光照

63. 生态危机复杂,成因众多,不可能只凭单方面的解释和改变现况,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不同种族多样且丰厚的文化、其艺术和诗词、其内在生命和灵修,须予以尊重。若我们真正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态学,能够弥补我们所造成的伤害,我们就不能遗漏任何一项科学类别和智能型式,包括宗教和其独特的措辞用语。天主教会乐意与哲学思想交谈,使教会能将信仰与理性作不同形式的结合。教会社会训导的发展代表信仰与社会议题的结合。教会乐于接受挑战,方能丰富其训导内容。

64. 进一步来说,虽然本通谕欢迎与所有人交谈,以共同寻找得到解救的途径,我仍期望开宗明义的指出:信仰可提供充足的动机,推动基督徒和其它信徒,去爱护大自然和兄弟姊妹中最脆弱的一群。若身为人类此一简单事实已能促使人们去爱护他们所身处的环境,为基督徒而言,「肯定他们在受造界内的责任,以及他们对大自然和造物主的义务,都是他们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我们信徒更清楚的了解到对生态的责任是源自于信仰时,对人类以至整个世界也有益处。

II 圣经记载的智能

65. 毋须复述整个创造神学,我们可以看看伟大的圣经如何论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创世纪》的第一个创造记述,天主的计划包括创造人类。造了一男一女后,「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 131)。圣经教导我们,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是出于爱,并按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样而受造(参创 126)。这显示每个人有极大的尊严,「人不只是一个物品,而是一个人。他能认识自己、拥有自己,自由地奉献自己,并与其它人相通。」圣保禄若望二世说,创造者对每一个人特别爱护,「赋予他或她无限的尊严。」投身捍卫人类尊严的人士可在基督信仰里找到此一投身最深刻的理由。能肯定人的生命,既不是在无望的混沌中,也不是在纯粹由命运主宰或历史不断重演的世界里漂泊,是何等的奇妙!创造者对我们每一个人说:「我还没有在母胎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你」(耶 15)。我们是在天主的心中化育而成,因此,「每一个人都是出自天主的心思意念,每一个人都是被天主要的、是被爱的、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

66. 《创世纪》以象征性及叙述性的语言,述说创造,包括有关人的存在及其历史性真相的深邃教导,认为人生命的基础建立在三个相互交织的基本关系上:与天主的关系、与近人的关系,以及与大地的关系。按圣经的记载,这三个生死攸关的关系,不论是外在和内在的,已经破裂。这破裂就是罪。人类企图取代天主的位置,拒绝承认自己身为受造物的有限,令造物主、人类和受造物整体间的和谐荡然无存,进而扭曲了天主要我们「管理大地」(参创 128)和要我们「耕种,看守乐园」(创 215)的命令。结果是人类和大自然原有的和谐关系不再,冲突出现(参创 317-19)。重要的是,亚西西圣方济所体会到与受造物的和谐关系,被认为是破裂关系的愈合,意义重大。圣文德认为圣方济藉与受造物的全面修和,可说是返回受造界原始纯洁无瑕的状态。这与我们目前的境况有天壤之别,今天罪恶显示其破坏力于战争、不同形式的暴力和虐待行为、对最弱小者的离弃,以及对大自然的打击。

67. 我们不是天主。在眼前的大地,就已经赐予我们了。这就容许我们回应对犹太基督宗教思想的指控,认为人按照《创世纪》的记载被赋予「管理」大地(参创 128)的责任,于是人的本性,遂被描绘成具操纵性和破坏性的,这反而鼓励了人肆意妄为地开采天然资源。这不是教会对圣经所认知的正确诠释。我们基督徒有时会错误诠释圣经,这的确不容否认。即使我们是按天主的肖像受造,并被赋予管理大地的权利,然而我们必须大力反对人类有绝对权力操控其它受造物的想法。阅读圣经时,必须看其脉络,并配合合适的释经方法,去理解圣经要求人「耕种及看守」世界的乐园的真义(参创 215)。「耕种」指开垦耕作;「看守」则指看顾、保护、监管及保存。这表明人类和大自然之间有相互责任的关系。每一个团体为生存可从大地丰盛的资源取用所需,每一个团体同时也有责任去保护大地,确保它能为未来的世代结实累累。「大地属于上主」(咏 241);「地和地上的一切,都属于上主」(申 1014)。天主反对任何人声称对大地有绝对的拥有权:「土地不可出卖而无收回权,因为地是我的,你们为我只是旅客或住客」(肋 2523)。

68. 人类对属于天主的大地负有责任,代表被赐予聪明才智的人类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维持受造物和这个世界之间的巧妙平衡,因为「上主一令,它们立刻受造。他确定的位置,留至永恒;他颁布的规律,永不变更」(咏 1485b-6)。圣经所说的律法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律法,不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也涵盖人与其它受造物的关系。「你若看见你兄弟的驴牛在路上跌倒了,你不可不顾,如果发现树上或地上有鸟窝,里面有雏或有蛋,母鸟在伏雏或孵卵,你不可连母鸟带幼雏一并拿去」(申 2246)。由此类推,将第七天列为安息日不只是为人类而立,也是要「使你的牛驴休息」(出 2312)。圣经的教诲非常清楚:不容许有暴虐行为的人类中心主义,并将其它受造物的福祉置于脑后。

69. 除了要有责任地善用大地的产物外,我们也必须明白,在天主的眼中,其它受造物也有其价值:「它们就以其存在本身,赞美光荣天主。」 的确,「上主喜乐自己的化工」(咏 10431)。基于人类独一无二的尊严及聪明才智的恩赐,我们受召尊重受造界及其内在规律,因为「上主以智慧奠定了大地」(箴 319)。现今世代,教会不会单单说其它受造物完全隶属在人类之下,只能为人所用,好像它们本身并无价值可言,可让人任意处置。德国主教团的教导说,当涉及其它受造物时,「我们可以说『存有』比『有用』优先。」《天主教教理》清晰有力地批评被扭曲的人类中心主义:「万物都有其……美善的特性,……各样受造物在它们的本性内,各以自己的方式反映出天主无限的智慧和良善的一线光芒。为此,人该尊重每个受造物的优点,以免滥用事物。」

70. 从加音和埃布尔尔的故事,我们看到嫉妒如何令加音最终对兄弟做出不公义的事,因而使加音与天主的关系破裂,也使加音与他被逐出的土地的关系破裂。破裂可从天主与加音之间生动的对话清楚地看出来。上主问加音说:「你弟弟埃布尔尔在那里?」加音答说不知道。上主再问:「你作了甚么事?听!你弟弟的血由地上向我喊冤。你现在是地上所咒骂的人」(创 49-11)。我有责任关心照顾我的近人,若我罔顾与近人建立和维持适当关系的责任,将破坏我与自己、与近人、与天主及与大地的关系。圣经告诉我们,若上述的关系被忽视,且大地再没有公义,生命本身将受到危害。诺厄的故事就是最佳范例:因为人不断践踏公义与和平,天主警告说要消灭人类:「我已决定要结果一切有血肉的人,因为他们使大地充满了强暴」(创 613)。这些古老的故事,充满象征性的意义,见证我们今天共享的信念:世上一切皆互相连系,若要对他人实践友爱、公义和忠信,我们一方面要真心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方面要维系与大自然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71. 虽然「人在地上的罪恶重大」(创 65),「上主遂后悔在地上造了人」(创66),然而透过诺厄这个无罪的义人,天主决定打开一条救恩之路。天主给予人类重新开始的机会。只凭一个善人就可重获希望!圣经传统清楚指出,创造主之手铭刻在大自然的节奏必须获得恢复和尊重,一切才能更新。安息日的法律就是我们所见的例子:在创造的第七天,天主停止一切工作去休息。他命令以色列将第七天定为休息的日子-安息日(参创 22-3;出 16232010)。同样地,以色列每七年设立一个安息年,让土地休养生息(参肋 251-4),禁止播种,只许收割足够供自己和家人食用的出产(参肋 254-6)。最后,在相隔七个安息年,即四十九年以后,庆祝禧年,也是宽恕之年,「向全国居民宣布自由」(参肋 2510)。这法律不仅为确保人与人的关系,也为确保人与其生活及工作的土地的关系,可以是公平合理的;同时,也肯定大地的恩赐和土地的出产属于所有人。那些开垦耕作、拥有土地的人有义务与他人分享土地的出产,特别是与在他们当中的穷人、寡妇、孤儿和外乡人分享:「当你们收割田地的庄稼时,你不可割到地边;收获后剩下的穗子,不可再拾。葡萄摘后不应去搜;葡萄园内掉下的,不应拾取,应留给穷人和外方人」(肋 199-10)。

72. 圣咏经常勉励我们要称颂造物主,「他在诸水上将大地铺陈,因为他的仁慈永远常存」(咏 1366)。圣咏也邀请其它受造物与我们一起同声赞颂祂:「太阳和月亮,请赞美他,灿烂的诸星,请赞美他!天上的诸天,请赞美他,天上的大水,请赞美他!愿它们齐来赞美上主的名号!因为上主一令,它们立刻受造」(咏 1483-5)。我们不只是因上主的大能而存在,我们也在祂面前与祂一起生活,这就是我们崇敬祂的原因。

73. 先知们的著作邀请我们,在遇到磨难时,藉默观创造宇宙的全能者,获得更新的力量。天主无限的威能总不会令我们逃离祂父爱的温柔,因为在祂内,慈爱和力量相逢。事实上,所有圣善的灵修皆要人迎接天主的爱慕,同时因祂的无限威能信靠祂。在圣经里,释放和拯救是出于同一位天主,也是创造宇宙的天主;天主展现大能的这两个途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啊我主上主!看,你以你的大能和伸展的手臂,创造了天地;为你是没有困难的事。……你以灵迹奇事……从埃及地领出了你的人民以色列」(耶 321721)。「上主是永生的天主,是创造地极之主。他不疲倦,决不困乏,他的智慧高深莫测。他赐给疲倦者力量,赐给无力者勇气」(依 4028b-29)。

74. 在巴比伦流徙的经验,触发了灵性的危机,导引人民加深对上主的信赖。天主富创造性的无限威能,鼓舞人民从悲惨的困境中重拾希望。多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寻求拓展其主权,人民再次经历考验和迫害。忠信的人民对全能的天主的信赖加深,从中再次找到安慰和希望。「全能的天主!你的功行伟大奇妙,你的道路公平正直」(默 153)。从虚空中创造宇宙的天主,可介入世界,消除所有邪恶。不公义不是不能克服的。

75. 忘记天主是全能的创造者的灵修是不能接受的。若是这样,最终我们会崇拜世俗的权力或企图篡夺天主的位置,甚至自称有无限的权利,可任意践踏天主的创造。若要恢复世上男女适当的位置,除去他们对大地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声称,最佳的办法是再次宣扬一位具父亲形象的天主,祂创造和完全拥有世界。否则,人类只会不断尝试在现实中施行自己的法律和从中谋取私利。

III 宇宙的奥秘

76. 在犹太基督徒的传统,「受造界」一词的意义更广阔,非纯指「大自然」,因为此词与天主爱的计划有关,每一受造物皆有其价值及重要性。我们常视大自然为一个可以研究、认识和控制的系统,然而若要认识受造界,必须先视其为众生之父张开双手的惠赐;是召唤众人与万物共融的爱所光照的现实。

77. 「因天主的一句话,诸天造成」(咏 336)。这句圣言告诉我们,世界是出于一个决定,而非出于混沌或偶然,因此更提升了它的地位。创造的话语表达出自由的选择。宇宙的出现不是全能者任意的行动、能力的炫耀或自我肯定。受造界是属于爱的领域。天主的爱是一切受造物的存在理由:「的确,祢爱一切所有,不恨祢所造的;如果祢憎恨甚么,祢必不会造它」(智 1125)。天父疼爱万有,使它们在世上各得其所。即使转瞬即逝的微小生物也是天主爱的对象,在其短暂的生命里,天主已用爱将牠包围。圣巴西略称创造者为「无法衡量的善」,但丁则说是「能撼动太阳星辰的爱。」因此,借着受造物,我们可上达「天主的大能和祂充满爱的仁慈。」

78. 犹太基督宗教的思想同时将大自然去神话化。虽然仍欣赏大自然的壮丽,却不再视之为神性的,反而更强调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重新回归到大自然,并不会与人的自由和责任有所抵触──人类是世界的一分子,有责任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来保护大自然及激发其潜力。若我们承认大自然的价值和脆弱,同时也意识到天主赋予我们的能力,最终,我们可将「物质进步永无止境」的现代迷思抛诸脑后。天主交托世人照顾的脆弱世界,正挑战我们如何设计出明智方法,去导引、发展及限制我们的权力。

79. 在宇宙中──是由许多开放而相通的系统所塑造成形──我们可在其中辨识出无数形式的互动关系和参与模式。由此也令人联想到宇宙整体是向天主的超性开放的,并在其内发展。信仰让我们得以诠释正在开展的事物所具备的意义及其不可思议的美貌。我们自由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地面对不断演变的事物,或增加的新难题,及苦楚和挫折的新原由。这些对人类的历史分别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自由、成长、救恩和爱可以绽放,另一方面则出现腐败和互相残害的现象。教会不只是提醒大家有责任爱惜大自然,而且教会同时「尤其要保护人类,免于自趋灭亡。」

80. 然而,天主希望与我们一同工作,也寄望我们的合作。天主可从人的恶行里结出善果。「圣神拥有无限的创造力,祂实践圣意,懂得如何解开人类俗事的难题,包括最复杂的和无法洞察的。」天主刻意限制自己,创造了一个仍需继续发展的世界,使很多我们视为邪恶、危险、痛苦之源的事物,变成受造界产痛的一部分,藉此促进我们与创造者合作。天主与受造物的关系密不可分,却毫不侵犯受造物的自主权,使地上一切事物拥有合法的自主权。天主的神圣临在,确保万有的持续和成长,「继续创造的工程。」天主圣神使宇宙充满各种可能性,因此万物的中心可不断孕育出新事物:「大自然就是一种艺术,天主的艺术,铭刻在事物上,事物因此被导向一个确定的终结,好比造船者能够使木材自我调整,形成船的形状。」

81. 假设人类也有进化过程,其独特性却无法与其它开放系统的进化过程相提并论。我们每一个人各有他或她的个人身分,都能够与他人和天主交谈。我们有判断、辩论、发明、诠释、创作的能力,和其它仍待发掘的潜能,这些都是人类独特的标记,超越物理和生物的领域。一个人在物质宇宙的出现,这先是天主的直接行动,必有其新奇之处,一个独特的召唤,使人进入生命,以及进入一个「祢」与另一个「你」之间的关系。圣经里的创造记载邀请我们视每一个人为主体,其地位永不能被贬为客体。

82. 然而,若视其它生物为纯对象,可由人随意处置,也是错误的。若只视大自然为利益的来源,将为社会带来严重后果。这种「力量就是权力」的看法,已对大部分的人类酿成极大的不平等、不公义及暴力伤害,因为资源总落在先来者或掌权者手中:胜者为王。此模式与耶稣提倡的和谐、公义、友爱、和平的理想背道而驰。耶稣提及当时的掌权者时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首长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在你们中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玛 2025-26

83. 宇宙存在的终极目的在于天主的圆满,复活的基督已经达至,祂是衡量万物成熟的准绳。我们再加个论点为反对人类蛮横霸道,及不负责任地主宰其它受造物。其它受造物的终极目的不存在于人。反之,受造物与我们共同迈向同一目的──天主,在天主超性的圆满内,复活的基督拥抱及光照一切受造物。人类获赐聪明才智和爱,并被基督的圆满所吸引,蒙召引领一切受造物回归创造者。

IV. 在受造界的和谐内,受造物蕴涵的讯息

84. 我们坚持人是天主的肖像,但是不可因此忽略所有受造物皆自有其目的事实。无一受造物是多余的。整个物质宇宙述说天主的慈爱,和祂对人无穷无尽的爱情。自古至今,土壤、水、山峦等等,每件事物都是天主对人的怜爱。人与天主的友谊史必定与一些特定的地方──那些具有强烈个人意义的地方─ ─息息相关。我们都记得这些地方,重拾回忆对我们大有裨益。从小在山上长大的人、惯于坐在水泉旁饮水的人和曾经在户外的小区广场玩耍的人,若是让他们返回这些地方,他们会有机会重拾真实的自我。

85. 天主撰写了一本美丽的书,「字里行间显示出宇宙中受造物之不可胜数。」加拿大主教团正确地指出,没有受造物不是在彰显天主:「由一览无遗的全景至最微小的生命形态,大自然不断地令人赞叹惊讶,也不断地揭示天主。」日本主教团的观察所得,值得我们深思:「感受到受造物在咏唱生命之歌,就是喜乐地活于天主的爱和希望内。」默观受造界,让我们发现到,天主藉每一个受造物授给我们祂的教诲,因为「对信徒来说,默观受造界,就是聆听讯息,但听到的却是静默无语。」可以说:「除了圣经的正式启示之外,白昼黑夜也彰显天主。」我们留心受造物对天主的彰显,并在与其它受造物的关系中,学习察看自己:「在表述这个世界时,我表述自己;在尝试解读世界的神圣时,我发掘自己的神圣。」

86. 宇宙为一个整体,在其千丝万缕的关系内,展现天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饶。圣多玛斯凭其睿智,指出受造物的繁复众多「来自第一者的意志」,其意愿为「以某受造物彰显天主圣善时的不足,可由其它受造物补充」,因天主的圣善「无法由单一受造物圆满地彰显。」我们需要从万物的多元关系内认识万物的多样性。假若我们在天主的整体计划内,默观每一受造物,将有助我们明白它们的意义和重要性。正如《天主教教理》的训导:「受造物的彼此依赖是天主所愿意的。太阳、月亮、树木、花草、老鹰、麻雀:种类的繁多与差别给我们说明,没有一样受造物是自给自足的,它们只能互相依存,好能互补不足、相辅相成。」  

87. 当我们看见天主反映在万物身上,内心深受感动,为万物的受造向天主献上赞颂;在与万物的契合中向天主献上敬拜。亚西西圣方济的颂歌美妙地流露此一情感:「我主,願祢因著祢造生的萬物,尤其是因著太陽弟兄而受讚頌,因為祢藉著太陽造成了白晝,並給我們光明。太陽是美麗的,並且發射出巨大的光明,它是祢至高者的象徵。我主,為了月亮姊妹和星辰,願祢受讚頌,祢造生了它們於天上,它們是光明、珍貴和美麗。我主,为了风弟兄,又为了空气、白云和晴朗,和各种气候,愿祢受赞颂,因为借着它们,祢使祢的受造物,得到扶助。我主,为了水妹妹,愿祢受赞颂,它是非常有用和谦逊,珍贵而贞洁。我主,为了火兄弟,愿祢受赞颂,借着它,祢光照了黑夜;   它是英俊愉快的,劲健而有力。」

88. 巴西主教团指出,整个大自然不但彰显天主,也是天主临在之处。生命之神寓居于一切生活的受造物内,也呼唤我们与祂建立关系。发现天主的临在,这引领我们培养「生态美德」。但我们也不可忘记天主与未达至圆满的受造物之间的距离仍无穷尽,否则,我们便无法使受造物得益,因为我们未认知它们的权力和适当的位置;结果是我们人类需索无度,提出一些渺小的受造物所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  

V. 普世的共融

89. 世上的受造物不是没有主人的:「祢爱一切所有,万物都是祢的」(智 1126)。这就是我们信仰的基础:我们是宇宙的一部分,由同一天父所造;我们全由无形的联系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宇宙大家庭和一种崇高的共融,这促使我们彼此要有神圣、慈爱和谦卑的尊重。我愿意重申:「天主如此亲密地把我们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所以当土地沙漠化时,我们能感觉到好像身体有病。当某一物种灭绝时,我们能感到如同痛苦的截肢。」

90.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生物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也不是要剥夺人类独有的价值及其重大的责任;更不是将大地奉若神明,禁止人类在大地上工作和保护脆弱的大地。这种种想法最终会造成新的失衡,使人偏离正在挑战我们的现实。有时,有些人执着于否认人的优越性,较积极地热衷于保护其它物种,而非维护所有人天赋的同等尊严。当然,假若其它生物受到不负责任的对待,我们应该给予关注。因为我们继续容忍一些人自认比其它人更有价值,以致我们中间出现极度不平等的情况,且使我们感到忿忿不平。我们看不见有些人深陷绝望及有辱人格的困境,并走投无路;另外有些人则不知如何处理拥有的物品,只徒劳地炫耀自己的所谓优势以后,便任由物品浪费。假若世界到处都处于后者的情况,地球会被毁掉。事实上,我们继续在容忍一些人自视比其它人更堪称为人,好像他们与生俱来更大的权利似的。

91. 假若我们的内心欠缺对人类伙伴的温柔、怜悯和关怀,就不可能与大自然及其它受造物有真正深度共融的意识。在打击走私濒临绝种生物之际,却漠视人口贩运、漠不关心穷人,或决意要摧毁被视为不符合己意的人,这明显是矛盾的,并伤害我们为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真正意义。圣方济在《造物赞》中绝非偶然地为受造物而赞美上主:「为了那些因着祢的爱而宽恕别人的人们,愿祢受赞颂。」世上一切事物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关注环境的同时,需要对人类伙伴投入真诚的爱,以及坚定不移地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92. 再者,当我们的内心真正对普世的共融开放时,此兄弟情谊不会排除任何人或物。由此可知,我们对世界上其它受造物的漠视或虐待,早晚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人只有一颗心,若我们卑劣地摧残动物,此卑劣的行为很快便会在我们与近人的关系上出现。对受造物的任何残忍行为是「不合乎人性尊严的。」假如我们忽视现实的任何一个层面,就不能自视为充满爱德:「和平、正义、保护受造界这三个主题绝对是互相连结的,不能分割,也不能分别处理,否则便是在简化问题。」万物是互有关连的,我们人类在美妙的朝圣旅途上,被天主对每一个受造物的爱交织串连起来,如同兄弟姊妹一般,且流露出我们对太阳兄弟、月亮姊妹、河流兄弟、及大地母亲的珍爱。

VI. 物质的共同终向

93. 不论是否身为信徒,今天已有共识,原则上地球是大家共同继承,共享成果。对信徒来说,这成为是否忠于创造主的问题,因为天主为所有人创造世界。因此,探讨生态的方法需要包含社会的幅度,考虑到穷人和低下阶层者的基本权利。基于私产权隶属于普遍可用物资的原则,而人人因此有权使用物资,此乃社会行为的金科玉律,是「整个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首要原则。」 传统上,基督宗教从不认为私产是绝对的或不可侵犯的,而且强调一切私产皆有其社会功能。圣若望保禄二世再次有力地肯定此训导,说:「天主把大地给与全人类,以供人人维生之用,既不排斥,也不偏爱任何人。」措辞真是强烈。他指出「任何形式的发展,只要它不尊重亦不推动人权──个人及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权利──皆不得称之为适合人的发展。」他清楚地解释「教会确实捍卫私产权是合法且是必要的,但同时亦毫不含糊地教导,一切财产是处于社会抵押之下,好使物质能达成天主赋予它们的目的。」因此,他坚持「若此一恩赐只能令少数人得益,这不符合天主的计划。」 因此,部分人不公义的恶习应受检讨。

94. 富人和穷人都有同等尊严,因为「二者皆为上主所造」(箴 222)。「无论大小,都是他造的」(智 68),「他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玛 545)。实际的结果一如巴拉圭主教团所说,「每一个农夫(campesino)有天赋权利拥有合理分配的土地,于其土地上建立家园,耕作以维持家人的生计,使生活安稳。这份权利必须得到保障,确实执行,而非纸上谈兵。这表示除了拥有私产外,农民必须能够获得技术培训、信贷、保险和市场营销等服务。」

95. 自然环境属大众的福祉,是整个人类共同继承的产业,也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在。当我们拥有某些东西,我们只是为大众的福祉去管理它。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会因否定他人的存在而受良知的讉责。这是为什么纽西兰主教团因此自问:「当百分之二十的世界人口耗用资源的速度,等于正在掠夺贫穷国家和未来世代赖以生存的资源时」,「不可杀人」这条诫命有何意义?

VII. 耶稣的眼光

96. 耶稣实践圣经中对创造者天主的信德,并强调一个基本真理:天主是慈父(参玛 1125)。耶稣与门徒交谈时,邀请他们去体会天主是一切受造物的父亲。祂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温柔提醒门徒,在天主眼中,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五只麻雀不是卖两文铜钱吗?然而在天主前,他们中没有一只被遗忘的」(路126)。「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牠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牠们。」(玛 626

97. 天主邀请人留心世界美丽之处,因为祂自己就是不断地与大自然接触,满心喜爱及惊叹地注视大自然。祂在大地上行走时,经常停下来默观天父所散播的美善,邀请门徒领受万物所传递的神圣讯息:「举起你们的眼,细看田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若 435)。「天国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里。它固然是各样种子里最小的,但当它长起来,却比各种蔬菜都大」(玛 1331-32)。

98. 耶稣与受造物完全地在和谐中共处,使其它人为此惊叹:「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竟连风和海也听从他!」(玛 827)。耶稣的出现,并非要作超脱世俗的苦行者,或与人生乐事为敌。祂谈及自己时,说:「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他们却说:看哪!一个贪吃嗜酒的人」(玛 1119)。祂完全不带有鄙视身体、物质及世上事物的思想。然而,在历史的过程中,不健全的二元论,确实曾对某些基督徒思想家形成重要影响,也扭曲了福音。耶稣是一名工匠,每天与天主所创造的物质接触,凭着祂的手艺,做出许多成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稣生活简朴,一生专门从事木匠工作,丝毫得不到别人的赞赏:「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他不是玛利亚的儿子吗?」(谷 63)。祂以这种生活方式圣化了人类的劳动,并为人类的发展,赋予劳动特别重要的价值。圣若望保禄二世曾经教导我们:「在辛劳的工作中,与为我们被钉的基督结合为一,就是在人类的救赎工程中与人子合作。」

99. 照基督宗教对世界的理解,整个受造界的终极是在于自起初已存在的基督此一奥迹。「一切都是借着祂,并且是为了祂而受造的」(哥 1:16)。若望福音的序言(1:1-18)揭示了基督是圣言,万物藉祂受造。接着,出乎意料之外地,序言继续说此同一圣言「成了血肉」(若 1:14)。圣三中的一位进入受造的宇宙,融入于其中,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在世界之初,特别是经由基督降生成人,基督的奥迹已在整个自然世界中默默地运作,却丝毫不损害其自主性。

100. 新约圣经不只叙述了耶稣的在世生平和祂与世界有形可见的爱的关系,也记载了祂的复活和光荣,祂也一直存留于受造界之中,祂是万有的主:「因为天主乐意叫整个的圆满居在祂内,并借着祂使万有,无论是地上的,是天上的,都与自己重归于好,因着祂十字架的血立定了和平」(哥 1:19-20)。这使我们的目光转向今世的终结,到那时,人子会将一切交于父,「好叫天主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格前 15:28)。因此,世界的受造物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单纯的大自然而已,因为复活的主不可思议地笼罩一切受造物,并使它们归向圆满的终结。祂曾默观和赞叹的花草雀鸟,如今充满着祂光芒四射的临在。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