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六月
23
【通谕全文】| 第一章:我们的共同家园出了甚么问题?(#17-#61)
第一章:我们的共同家园出了甚么问题?
17. 人类的现况在许多方面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对人类和世界的状况作神学上和哲学上的反思,除非是以现况为基础,重新予以分析,否则听起来可能是沉闷和抽象的。我们都是世界的一分子,在思考信仰如何给世界带来新的动力和要求之前,我会略述我们共同家园的现况。
18. 人类和地球的改变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人现今生活及工作的节奏愈见急速,可称为「迅速化」。尽管改变本是繁复系统运作的一部分,然而人类活动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缓慢的生物演化背道而驰。再者,急速和不断的改变未必导向大众的福祉或人类永续的整体发展。改变是值得人渴望的,但是当它损害世界和大部分人的生活素质时,便成为焦虑的源头。
19. 经过一段人类对发展和自己的能力有过非理性的依赖的时期,目前社会某些领域正在采取一种更具有醒觉性的态度。人们对环境的敏锐感日益增加,保护大自然的需求节节高升,同时也对目前发生在地球上的一切,给予更真心诚意及更忧心如焚的关注。让我们先简略检视那些令人不安及无法置之脑后的问题,目的不在于数据收集或满足好奇心,而是勇于将世界现况视为切身之痛,藉此发现个人如何能为此奉献心力。
I. 污染和气候变迁
污染、废弃物及丢弃文化
20. 每人在日常生活中均会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危害人的健康,导致多种不同的疾病,对穷人的影响尤为明显,也令数以百万计的人早逝。例如,在烹饪或供暖时,燃料产生了高浓度废气,人因吸入而致病。此外,来自运输工具的污染物、工厂排放的烟雾、令土壤和水酸化的物质、肥料、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农药等,均造成污染,影响所有人。当科技涉及商业利益时,会被包装成解决污染问题的唯一途径,然而事实证明,科技无法窥见事物彼此之间的神秘而多重的连系,因此有时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同时制造出更多其它问题。
21. 我们也应将废弃物所制造出的污染涵盖在内,包括在不同地区出现的危险性废弃物。每年来自住家、商业、建筑和拆卸工地、医疗、电子和工业的废弃物,数以亿吨计。这些废弃物大部份不能被生物分解,而且含剧毒性,及高辐射性。我们的家园──地球,愈来愈像堆积如山的巨大污秽地。在地球上很多地区,长者们悲叹,曾经是风景秀丽的地方,现在已被垃圾所覆盖。纵使工业废料和在城市及农业地区所使用的化学产品,有毒物质尚属低水平,仍导致当地居民体内出现生物累积的现象。很多时候,人要待健康出现不能挽回的伤害后,才采取补救的措施。
22. 这种种问题与丢弃文化关系密切,丢弃文化影响遭遗弃者,正如其将对象迅速变成垃圾一样。举例来说:大部分制造出来的纸张会被丢弃,而非循环再造。我们不太接受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为典范:植物合成养分供素食动物享用,素食动物成为肉食动物的食粮,而肉食动物则产生大量有机排泄物,促进新一代植物的生长。而人类的工业制度,在生产和消耗的循环之后,没有发展出回收和再用废物和副产品的能力。我们仍未能采用循环生产的模式,为现时及未来的世代保留资源,并同时强力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适度调节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再使用及回收资源。丢弃文化祸害整个地球,认真处理将能予以抗衡。可惜的是,此方面的进展仍然非常有限。
气候乃是大众福祉
23. 气候乃是大众福祉,属于所有人且给予所有人。以全球的层面而言,气候是复杂的系统,与人类生存的很多条件息息相关。科学界已有明确的共识,我们正目击令人不安的气候变迁问题。最近数十年,随着全球暖化而来的是海平面不断上升,极端气候出现的次数增加,但确无法以科学方法断定各个特殊现象的成因。我们众人必须承认,为对抗气候暖化,或至少抗衡令暖化出现或恶化的人为因素,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不容否认,还有其它因素存在(例如火山活动、地球运转轨迹和轴心的变化、太阳周期),但是根据不少科学的研究结果,最近数十年出现的全球暖化现象,大部分的主要成因是与人类活动产生的高浓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及其它)有关。这些气体积聚于大气层,阻挡经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热能于太空消散。化石燃料是全球能源系统的核心,现时的发展模式极其依赖它,这令暖化问题更加严重。另一决定性因素是土地改变用途的情况增多,主要是砍伐森林,将土地改作农耕用途。
24. 暖化影响碳循环,造成恶性循环,使情况越趋严峻,影响到一些必需的天然资源的供应,如:在较温暖地区的饮用水、能源和农产品的供应;也导致部分物种的灭绝,减低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两极及高地的冰层融化可能会造成甲烷气体的释放,带来危险;已冻结的有机物质的腐化则进一步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热带雨林本应可减轻气候变化,但是它的消失令情况更加恶劣。二氧化碳的污染增加海水的酸性,危害海洋生态的食物链。假若现时的趋势持续下去,本世纪可能出现异常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史无前例的破坏,届时将祸害无穷,殃及我们每一个人。例如: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是居住在岸边或沿岸地带,而且大部分的大城市是建筑在沿岸地区,可以想象海平面上升的后果极为严重。
25. 气候变迁是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影响: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及资源分配,是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未来数十年内,发展中的国家将承受最严重的冲击。不少穷人居住在特别受暖化影响的地方,他们大多依赖天然资源和生态为生,如:农业、渔业、林业。他们没有任何其它经济活动和资源来协助他们适应气候变化或面对自然灾害,获得社会服务和保障的机会十分有限。例如:当动物和植物无法适应气候变化时,便会迁徙他地,进而影响穷人的生计,迫使他们离开家园,造成他们和子女们前途茫茫。令人悲哀的是,因环境恶化,使生活日趋赤贫,要逃离家园的移民数目大增。但他们不被国际公约承认为难民,失去既有的生活,又得不到任何法律保障。令人遗憾的是,世界各地一致出现对此苦境视若无睹的情况。一个文明社会是建立在其成员对其他社会公民的责任感上,我们对兄弟姊妹悲惨遭遇的漠视,显示我们失去了这责任感。
26. 不少拥有较多资源和经济或政治权力的人,似乎只着重粉饰问题或隐藏征兆,只力求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冲击。但是从大部份的征兆来看,如果保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耗模式,负面影响只会继续加剧。为能在未来数年,大大减低二氧化碳和其它高度污染性气体的排放,有急切需要制订政策,例如取代化石燃料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来说,得到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管道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我们仍需要发展充足的储存技术。部分国家在这方面已获得可观进展,尽管尚未达至足够水平。人们也作出投资,研发耗用较少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和运输方法,并提出建筑物的建筑和更新方法,以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益。然而这些造福大众的做法仍未普及。
II 水的问题
27. 现况的其它征兆显示与天然资源的耗尽有关。已发展国家和社会中较富庶的阶层已养成浪费和丢弃的习惯,而且其严重程度是前所未见,若要维持这些地方目前的消耗水平是不可能的事。地球资源的开发已超越可接受的极限,而我们仍未解决匮乏的问题。
28. 干净的饮用水是首要的重要问题,因为水是维持人的生命和海陆生态系统的必要元素。医疗卫生、农业、工业全需要净水的供应。以往水的供应是相对稳定的,但现今很多地方的需求远超过可持续的供应量,造成短期及长期的严重后果。对饮用水需求量大的大城市已经历过供应短缺的时期。在关键时刻,应对的措施缺乏足够的监督及公平处理。缺乏用水对非洲的影响尤为严重,大部分的人口无法取得安全饮用水,或因干旱而严重影响农作物收成。有些国家,水资源丰富;另外一些国家则要忍受严重短缺。
29. 特别严重的,是穷人可使用的水的质量问题。每天不少人因不安全的用水而死亡或感染与水有关的疾病,包括由微生物和化学品导致的疾病。痢疾和霍乱都与卫生条件不足和缺乏用水有关,令不少人受苦,并导致许多婴儿夭折。在很多地方,特别是缺乏法规控管的国家,地下水源受到矿业、农业和工业活动污染的危及。这不只是工业废物引起的问题。世界上很多地方普遍使用的清洁剂和化学产品不断流入我们的河流,湖泊和海洋。
30. 纵使水质持续下降,水源不足,一些地方仍扩大其私有化水资源的趋势,使水成为受市场规律控制的商品。但是取得安全饮用水是基本人权,因为水是人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也是人行使其它权利的先决条件。我们这个世界对无法取得饮用水的穷人有沉重的社会亏欠,因为他们的生存权利与不可夺去的尊严都被否认。增加投入资金为穷人提供净水及卫生服务,可弥补部分亏欠。然而,不只是已发展国家,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也仍然在浪费用水。这显示水的问题部分与教育和文化有关,因为在极不公平的环境下,人实在很难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
31. 水资源不足若进一步恶化,会使食物,以及各种制造过程中需要用水的产品的成本增加。一些研究结果已响起警讯,除非采取紧急的补救行动,严峻水荒将于未来数十年出现,对环境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影响数以十亿计的人口。另外,可想象跨国大企业对水源的控制有可能成为本世纪冲突的主要成因。
III 生物多样化的消失
32. 经济、商业及制造业的短视做法也令地球的资源遭到掠夺,森林和林木地带的消失导致某些物种灭绝,而这些物种可能是我们未来的食物、医药和其它用途的极重要资源。不同物种的基因,可能是将来满足人类需要和调节环境问题的关键资源。
33. 视不同物种为纯粹供人享用的潜在「资源」,忽略物种本身各有其价值,这看法过于狭隘。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动植物品种消失。我们永远不会认识这些物种,我们的子孙也不会有机会见到它们,因为它们已不复存在。它们绝大部分消失的原因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由于我们人类,使得数以千计的物种无法再藉它们的存在归光荣于天主,也无法再将它们的信息传达给我们。我们没有权这样做。
34. 哺乳类动物和鸟类较易被人看见,我们知道牠们消失,便感到焦虑。但是生态系统的良好运作亦依赖真菌、水藻、蠕虫、昆虫、爬虫和无数的微生物。一些较稀有的物种,虽然一般都是未曾见过,但是就维持一个特定地方的平衡而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地球系统到达临界点时,人类必须介入。但是目前,人类对大自然的此等干预越见频繁,结果出现严重问题,以致人类更进一步的干预大自然。人类活动变得无处不在,也带来潜藏的危机。人类为解决问题而介入,反而令情况更加严重,因而形成恶性循环。举例来说,很多对农业有益的雀鸟和昆虫,受人工合成农药的毒害而消失,为弥补牠们的消失而采用的其它技术亦可能是有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努力为人一手造成的问题找寻解决办法,我们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赞扬与感谢。但是若我们冷静观看这世界,会发现人类的干预,多为促进商业利益,并以消费主义为导向,已削弱了地球的丰盛和美态;尽管科技不断进步,消费品毫无止境地增长,地球却变得比前更加贫瘠,更加暗淡。大自然的美貌,是无可替代的;一经破坏,是无法挽回的,我们还以为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以取而代之。
35. 在评估各项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时,侧重在土壤、水和空气方面,甚少仔细研究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似乎物种或动植物品种的消失是无关痛痒的。高速公路、新开发的种植园、用栅栏隔开部分区域、建坝蓄水和其它类似的发展,令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受到挤压,甚至变得肢离破碎,动物因无法自由迁徙或四处游走,因而导致一些物种的消失。事实上有其它办法可减轻这些发展的影响,例如建立生物走廊等等,可惜极少有国家对此表示关注和具远见。当一些物种被利用作商业用途时,人们通常不会花精力去研究牠们的繁殖方法,为防止牠们被消耗殆尽和避免生态系统失衡。
36. 爱惜生态系统要有远见,但是只想快速容易赚取利润的人不会真正对保护生态环境有兴趣。如此自私和冷漠所造成的损失远超过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当某些物种被毁灭或受到严重伤害时,所涉及的价值是无法计算的。如果我们认为可从中得到巨大利益,却让现代和未来的人类因环境恶化而付出高昂代价,我们便成为极不公义的沉默证人。
37. 有些国家已有长足进步,在陆地和海洋建立保护区,禁止任何会改变生态特征或原有结构的人工干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专家们坚持要特别同时关注一些物种比较丰富的区域,其中有些物种数量众多,以及一些物种既少见,又较少受到保护的特定区域。另有些特定地区在全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或蕴藏丰富的水源,能支持其它生命的生存,更需大力保护。
38. 举例来说,如同地球的「肺部」之处的亚马逊和刚果盆地,或庞大的蓄水层和冰河,是物种多样而丰富的地区。我们知道这些地区对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是如何重要。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有异常复杂的物种多样性,几乎无法一一列出;然而,若为了辟地耕作,烧毁或夷平森林,在数年间,无数的物种将会消失,土地也会变成贫瘠荒芜。在谈论这些地区时,必须保持个中的微妙平衡关系,不能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借口,忽视庞大的全球性的经济利益团体可能会削弱个别国家的主权。事实上,的确有「提议将亚马孙河流域国际化,其目的仅为跨国企业谋取经济利益。」我们必须赞扬一些国际机构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努力,它们提高大众对问题的关注,并提供关键性合作机会,采取合法的手段去施加压力,确保各国政府确实履行其应有及不可推卸的责任,去保护国家的环境和天然资源,不会屈服于本国或国际的虚假利益之下。
39. 种植树木──通常是单一品种的树木,以取代原始森林的做法,甚少有经过充分分析研究。由于新加入的品种不能与原有的物种共存,最终该区的生物多样性会严重受损。如此类推,将湿地改变成耕地,同样会令原本生活于该地的众多物种灭绝。在一些沿岸地区,以红树林湿地为主的生态系统日渐消失,是令人积极关注的焦点。
40. 海洋不只蕴藏地球大量的水资源,同时也蕴藏大量数不胜数的生物,当中包含不少我们仍未认识,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已受到危及的生物。更重要的是河流、湖泊和海洋中的生物是世界绝大部分人口的食粮,但是由于不受控管的捕鱼活动的影响,导致某些生物品种的数量急剧下降。种种的选择性捕鱼方式─ ─将大部分不要的渔获丢弃,继续有增无减。最受威胁的是我们一般会忽略的海洋生物,如某些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是颇为重要的一环,而作为人类食粮的物种,最终取决于牠们。
41. 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水域的珊瑚礁与陆地上的浩瀚森林相比,不相伯仲,因为珊瑚礁是近百万物种,包括鱼、蟹、软件动物、海绵动物、水藻等的栖息之所。世界上有很多珊瑚礁已处于荒芜或萎缩的状态。「是谁将多姿多采的海洋世界变成死寂无气和黯淡失色的海底坟场?」此现象的主要成因是蔓延至海洋的污染,由砍伐森林、单一农耕物、工业废料,特别是使用氰化物和炸药等具破坏性的捕鱼方法所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也使情况恶化。上述种种情况让我们看到,任何干预大自然的方式,虽然人未必实时察觉其影响,最终也必带来恶果。而某些利用海洋资源的方法,其代价是高昂的,海洋剥蚀情况最终会波及海床本身。
42. 有必要投入更多资本予研究,以为更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并全面分析随环境重大改变而出现的不同变量。因为所有生物彼此息息相关,每个个体必须以爱及尊重被珍惜着,而我们也是生物,且彼此互相依赖。每一地区都有责任照顾这个生物大家庭。我们首先是要仔细点算区内生物的品种和数量,然后制订保护项目和策略,尤其是需特别照顾濒临绝种的物种。
IV. 人类生活质量恶化及社会生活质素下降
43. 人类也是活于世上的受造物,该享受生存及幸福的权利,也获赋予独有的尊严。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环境恶化、目前的发展模式和丢弃文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4. 我们意识到现代很多城市的扩展不成比例和不受规范的问题,例如城市中由于毒物排放造成污染,再加上市区规划混乱、交通服务不完善、视觉及噪音污染等,已不再适合人居住。很多城市庞大而缺乏效能,又过度浪费能源和水资源。邻里间,即使是新建小区,也是拥挤、混乱,及缺乏绿色空间。我们不应被水泥、柏油、玻璃和金属淹没,剥夺亲身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45. 在某些地方,不论是乡村或市区,特定空间的私有化,限制了人们进入部分地区欣赏美景的机会。在另一些地方,虽然建设了「生态」小区,却只保留给特定人士,为保持其虚有其表的安宁,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经常在城市中所谓「较安全」的地区找到经细心修饰的美丽绿色空间,但是在较隐蔽的地区──那些被排挤的社会人士居住的地方,却遍寻不着。
46. 全球变化所涉及的社会层面,包括创新科技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社会的排他性、能源和其它公共设施的分配和使用不公、社会生活质素下降、暴力行为和新形式的社会性侵略的增加、贩卖毒品、年轻人使用毒品的趋势上升,及失去自我身分意识等等。种种征兆显示过去两个世纪的进步未必带来整体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中还有些迹象同时是社会衰落的征兆,使得社会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在无声无息中分解和断裂。
47. 再者,当媒体和数字时代变得无处不在,其影响力可阻碍人学习如何有智能地生活、作深度的思考,及慷慨大方地去爱。在此情况下,古圣先贤的传承有被信息爆炸的喧扰所淹没的危险。我们必须尽力,帮助媒体成为人类新文化进步的来源,而非成为危及人类最珍贵宝藏的威胁。真正的智慧是人自我检视及人与人之间真诚对话和无私相遇的成果,单纯的累积数据不会获得智能,只会导致信息爆炸及混乱,及造成心灵污染。与他人的真正关系和其中所随之而来的挑战,现在已趋向由因特网的交流所取代,人可以在眨眼间选择或删除彼此关系,于是形成一种渴求得到的虚拟化情感,是从器材和屏幕得到的情感,与他人和大自然无关。虽然今日的媒体确实可助人互相沟通,作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然而,有时媒体会遮盖我们,使我们不必直接接触他人的痛苦、恐惧和喜乐,也毋须直接面对他们复杂的个人经历。因此,我们要关注,即使媒体提供有刺激性的选择机会,人们却会产生一种深深忧郁的不满,或有害的孤独感。
V. 全球性的不公平现象
48. 人类的环境和大自然的环境正一同恶化;除非我们处理导致人类和社会堕落的源头,否则无法抵抗环境的恶化。事实上,环境和社会的衰落恶化,伤害了地球上最弱小的人:「日常生活经验及科学研究指出,一切对环境的冲击所造成最严重的后果,由最贫困的人承受。」例如:渔业资源的罄尽对小渔村的打击最大,因为他们没法取得替代资源;水污染对穷人影响最大,因为他们无能力购买瓶装水;海平面上升影响沿岸的贫穷人口,因为他们没有其它栖身的地方。目前的失衡状况所造成的冲击,可从下述现象中看出──众多穷人的早逝、由资源短缺造成的冲突,以及在全球性的会议议程中,未能充分涵盖的许多其它问题。
49.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遭受摒弃者占地球人口的大多数,人数以十亿计,但是一般来说,对于特别影响他们生计的问题,大众普遍没有清楚的意识。最近,受摒弃者的议题在国际性的政治和经济会议中被提及,但是经常给人的印象:总是附加议程而已,若不是被视为间接损害,就是基于责任而加入的项目,或成为偏离主题的枝节项目。事实上,当说过做过后,穷人的问题仍经常被置于一大迭议程的最后。部份的原因是很多专业人士、舆论家、传媒和权力中心均位居富裕的城市地区,远离穷人,与穷人面对的问题极少直接接触。他们在高度发展的舒适位置生活和作判断,他们的生活质量是世界大部分的人所望尘莫及。很多时,我们的城市分崩离析,造成彼此缺乏直接接触和相遇的机会,进而使人良知麻木,仅根据部分事实,即以偏概全的态度分析事物。有时这种态度与所谓的「绿色」辞令并存。现时,我们应认识到真正保护生态的方法必须是深入社会的,对环境议题的辩论,必须整合公义的课题,这样才能听到大地和穷人的吶喊。
50. 有些人只提议降低生育率,而非直接解决穷人的问题,或思考如何改变世界。有时,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压力,一些「生育保健」政策成为获得经济援助的条件。然而,「虽然人口和可用资源分布不均,会窒息拟开发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可用性,但我们应该明白,人口增长完全可以与『整全及共享的发展』并存。」有些人将问题归咎于人口增长,而非极端和选择性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拒绝面对问题的逃避方法。这也是企图将目前的分配模式合法化,因为少数人相信他们有权采用一种永远无法普及的消费方式,然而地球根本无法承受此种消费所产生的废物。此外,我们知道全球出产的粮食大约有三分之一是被丢弃的。「丢弃食物,就好像是从穷人的餐桌上偷去食物。」我们仍须关注在国家和全球层面上,人口密度的失衡状态,因为当消费上升,导致环境污染、运输、废物处理、资源消失和生活质量等的相互影响下,各地区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
51. 不公平的现象,不只影响个人,也影响整个国家,这迫使我们思考国际关系中的伦理问题。真正的「生态债务」确实存在,特别是在南北两半球之间,其原因是与因商业失衡而影响环境生态,及某些国家长期不成比例地使用天然资源有关连。南半球为满足工业化的北半球的市场需要而输出原材料,损害地方性的利益,比如金矿业的水银污染和铜矿业的二氧化硫污染。残留气体已累积超过两个世纪,现时的情况已影响全球所有国家,我们有迫切需要计算世界上储存残留气体的环境空间使用量。由于某些富裕国家的大量消耗造成暖化,影响了世界上最穷困的地区,特别是非洲,使之气温上升,再加上干旱,大大打击其农业,也有些损害来自出口至发展中国家的固体废物和有毒液体。此外,某些公司为投资获利,在较低度开发中的国家,以绝不会在其本国使用的生产模式运作,造成污染,伤害环境。「我们得知,采用此类运作模式的商业机构多属跨国公司。它们在此所做的,绝不会在已发展国家或所谓的第一世界发生。一般来说,在跨国公司停止运作及退出后,将留下庞大的人力和环境的债务,例如:失业、荒废的市镇、天然资源的耗尽、树林的消失、农业和本地畜牧业的衰落、露天矿坑、未封闭的坑井、被滥垦的山坡、受污染的河流,和一些无法持续的社会工作。」
52. 外债已成为控制贫穷国家的手段,但是生态债务的情况不同。发展中国家拥有生物圈内最重要的蕴藏。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甚至不惜犠牲其目前及未来的利益,继续支持较富裕国家的发展。南半球贫穷国家的土地是富庶的,多数未受污染,但是得到必要物资的途径却受到倒行逆施的商业关系和不义的私有制度所阻挠。已发展国家应藉大幅限制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及协助较贫穷国家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计划,来偿还生态债务。最贫穷的地区和国家欠缺资金去发展必要的措施和支付成本,所以在采用新模式去减轻对环境的冲击时,往往力不从心。在气候变化方面,我们要继续关注各方应负的不同责任。正如美国主教团所说,「在经常由强势利益所主导的辩论中,穷人、弱小者的需要,更应受到关注。」我们要加强我们全属一个人类大家庭的信念。没有任何政治或社会,没有任何边界或障碍,我们无处可躲,更没有冷漠全球化的空间。
VI 微弱的回应
53. 凡此种种已令大地姊妹,以及所有遭世界所遗弃的,一同吶喊,恳求我们另辟蹊径。在过去的二百年,我们对共同的家园的伤害和糟蹋,是前所未见的。然而,我们蒙召成为我们天主父的工具,好使我们的地球能保持在受造之初天主所爱的模样,与祂为和平、美善、圆满所作的计划相符。问题是我们仍欠缺应对此一危机所需的文化,而我们必须培养领导能力,去开拓新的路径,同时满足现时的需要,又能关心所有人,无损未来世代的利益。此外,为使保护生态系统确实成为必不可缺,在以科技经济为模式的新权力架构不只压倒政治,而且也淹没自由和公义之前,必须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制度,以设定明确的界限。
54.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国际上的政治响应是何其微弱。在环境议题上,全球高峰会的失败,显示政治是受制于科技和金融的。有太多的特殊利益存在,使得经济利益最后极容易胜过公共利益,并操控讯息,使计划不受影响。《亚帕雷西达文件》敦促我们,「肆无忌惮地摧毁生命之源的经济组织,其利益不可优于自然资源问题的处理。」经济和科技结盟,最终会将与其当时利益无关的一切弃之不顾。我们最多只能预期华而不实的辞令、零星分散的慈善工作,以及对环境表达关注的敷衍措辞。真正在社会里尝试推行改革则被嫌恶,并被视为不切实际,避之唯恐不及。
55. 有些国家制订更有效的措施,致力打击贪腐,已逐步取得显著的成果。大众可能对生态问题有更高的敏感度,可惜仍无法改变他们的不良消费习惯,而且不减反增。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更广泛的使用空调,及不断的加大其马力,市场因可从销售实时获利,故更加刺激需求。若有外星人观看我们的世界,会对此看似自毁的行为感到诧异。
56. 同时,经济仍为全球化制度辩护,且多数倾向以投机和追求经济利益挂帅,不考虑当下的全面实际境况,更不用说会顾及对人的尊严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道德退化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人不承认自己犯错,因为人不断的分心走意,对世界的有限及受限,不再敏感。结果是「市场被人神化,其利益是唯一法则;凡是脆弱的,好比自然环境,一旦遇上利益当前,便抵挡不了。」
57. 当某些资源耗尽时,新的战争就会一触即发,而所用的借口将会被修饰得清高堂皇,此乃预料中事。战争永远对环境及民族的丰厚文化遗产造成严重损害,若考虑到核子军备和生物武器的使用时,危机更扩大。「尽管国际协议禁止化学、细菌和生物战争武器,事实上实验室的继续研究发展一些新的攻击性武器,会导致大自然的失衡。」在政治方面必须加强关注,使能预见新冲突,并处理导致冲突的源头。然而强大的金融利益极抗拒这方面的努力,政治上的谋略也缺乏开阔的视野。在现阶段,究竟是甚么诱使人揽权,而当情况急需时,却又不运用权力去采取行动?
58. 在一些国家,已有改善环境的正面例子:清理受污染数十年的河流;复原本土林木;推行环境更新计划,美化当地风景;兴建极具美感的建筑物;生产无污染性的能源和改善公共运输工具方面的进展。这些成就虽然不能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但是证明人仍有积极介入的能力。因为我们受造就是为了去爱,所以我们人纵使有限度,但是慷慨、团结、关怀的行动仍不断从我们身上涌现。
59. 同时,我们察觉到一种虚假或肤浅的生态学兴起,强化人自负和轻率的心态。当严重危机出现,需要作出果断决定时,我们总想假设情况还会有所变化。表面看来,除了一些污染和恶化的明显迹象外,情况看来并不那么严重,地球仍可维持现状一段时期。如此逃避推诿如同一张许可证,同意继续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消费模式。这就是人类处心积虑,纵容自我毁灭之恶行:逃避不看、尝试否认、拖延重要决定、假装什么都不会发生。
VII 多元意见
60. 最后,我们必须承认,对于目前的情况和其可行的解决方案,已出现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意见。某一极端是,有人顽固地坚持进步的神话,认为只要应用新科技,毋须作伦理考虑或重大改变,则生态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而另一极端是,将人类及其对大自然的介入,两者都被视为威胁而且危害全球生态系统,所以应减少地球上人类的数目,并禁止一切形式的介入。未来可行的方案应从这两个极端中研发,问题不会只有一个解决方法。因此,应综合不同的建议,互相交流,进而发展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61. 教会毋须对很多实际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因为教会明白,必须鼓励专家们坦诚讨论,尊重分歧的观点。我们必须坦率地面对当前的实况,我们共同的家园已残破不堪。然而,只要心怀希望,总可看到出路,总可再调整步伐,总可为解决问题尽一分力。由于变化和衰落的速度加剧,有迹象显示,情况已到达临界点,最明显的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社会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的出现等,毕竟世界的问题是不能各自分别地分析和解释。现时有些地区确是处于高危险的状况,除了令人产生末日的预感以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世界系统确实是无法持续的,因为我们已不再思考人类活动的目标。「若仔细检视地球各区域,可立即看到人类的表现使天主大失所望。」
